车市资本寒冬,一汽奔腾为何独获85.5亿“巨资”输血?

有车智联2025-09-18 13:42:44

近日,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公布一汽奔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增资进展:中国一汽携手江苏悦达汽车集团、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(简称“农银资产”)、中国电信及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简称“地平线”),共同完成85.5亿元战略注资。其中,外部资本注资达33.1亿元,中国一汽同步追加52.4亿元,形成“产业协同+资本助力+科技赋能”的多元化投资格局。这一动作不仅被视为央企混改的新标杆,更因其发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进入“下半场”的关键期,引发行业对融资格局重塑的深度思考——其资金规模远超多数挣扎中的新势力车企,折射出资本流向正从“概念炒作”转向“价值验证”。

image.png

新能源融资市场分化加剧:传统车企转型品牌成资本“避风港”

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融资市场呈现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分化态势:新势力车企融资渠道持续收窄,部分企业陷入生存危机;而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凭借“国资背书+产业链协同”优势,频获大额融资,成为资本市场的“香饽饽”。

image.png

以美国市场为例,曾被视为“明日之星”的Canoo、尼古拉等新势力,因融资环境恶化、盈利模式不清晰,相继申请破产保护,印证了全球新势力普遍面临“上市即巅峰”的困境。国内市场同样严峻:2022年起,新势力阵营“洗牌”加速,高合、极越、合众等企业因融资受阻退出市场。其中,极越汽车曾依托百度Apollo智能驾驶技术与吉利SEA架构,却因软硬件协同不畅、财务管控混乱,在百度撤资30亿元后暴露70亿元资金缺口,最终于2024年12月突然解散;哪吒汽车2025年开年陷入裁员、降薪漩涡,南宁工厂仅靠地方国资“输血”维持生产。

image.png

从融资数据看,新势力的“造血能力”持续弱化。以蔚来为例,2025年3月其通过港股闪电配售募资40.3亿港元,但发行折扣高达9.5%,创下年内大额增发最高折扣纪录,背后是市场对其持续亏损的担忧。反观2021年融资热潮期,威马汽车曾以100亿元单笔融资创下行业纪录,如今却因资不抵债陷入破产重组,前后对比悬殊。

image.png

深究根源,新势力普遍依赖“烧钱换市场”的粗放模式,却缺乏核心技术护城河。美国新势力Proterra主攻高端电动大巴市场,产品售价80万至100万美元,因市场需求不足、盈利路径模糊,最终成为融资失败的典型;国内极越汽车的退场,则印证了“依赖外部技术却无法整合”的短板——没有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,终究难以获得资本长期信任。

9850fbda-51d8-4e01-ad63-59093e42bd9d.png

与新势力的寒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转型品牌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。2024年底至2025年初,多起大额融资案例集中涌现:阿维塔完成110亿元C轮融资,长安汽车、宁德时代等战略投资者入局,资金专项用于研发与海外扩张;北汽新能源引入宁德时代、小马智行等11家战投,获得81.5亿元增资,有效缓解了连续亏损的压力;智己汽车B轮融资94亿元,重点投向智能底盘与线控转向技术研发。一汽奔腾的85.5亿元增资,正是这一趋势的延续——此次注资由中国一汽牵头,联合江苏悦达、农银资产、中国电信、地平线共同完成,资金将主要用于固态电池研发与智能驾驶技术落地。同期新势力中,仅蔚来、小米等少数头部企业完成增发,且融资规模、估值水平均远不及传统转型品牌。

行业分析人士指出,这种差距本质上是资本对“风险可控性”与“发展确定性”的选择。传统车企转型品牌凭借国资背景、产业链协同能力及清晰的盈利路径,更符合资本“避险求稳”的需求。

image.png

 从“概念驱动”到“实绩驱动”:资本评估标准转向全产业链能力

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主导后,资本市场的评估标准发生根本性变革:不再沉迷于“智能驾驶概念”“用户增长故事”,而是更看重企业的全产业链能力、清晰的盈利路径与可持续的业务模式。

盈利能力已成为资本考量的核心指标。目前新势力中,仅理想汽车实现稳定盈利,零跑汽车2024年四季度扭亏,小鹏汽车净亏损持续收窄;而蔚来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仍达120亿元,同比扩大16%,成为“蔚小理”中募资最多却利润率最差的企业。蔚来的困境与其重资产换电模式密切相关——换电站建设、电池储备需持续投入巨额成本,虽能提升用户体验,却不断侵蚀利润,导致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备受质疑。

蔚来的案例说明,资本对“烧钱换增长”的容忍度已降至冰点。没有清晰的盈利路径,再响亮的“故事”也难获认可。相比之下,资本敢于向一汽奔腾下注85.5亿元,核心是其近两年来的体制变革与市场表现提供了“确定性”支撑。

image.png

2024年3月,一汽奔腾完成股份制改革,通过引入外部市场资源与机制,激活了企业内生动力;同年,其全年整车销量达15.1万辆,创十年来最高水平,其中新能源产品销售8.3万辆,同比增长214%,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55%,初步验证了转型成效。2025年1-8月,一汽奔腾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加快,整车销量11.8万辆,同比增长47.5%。

这一系列数据表明,传统车企转型品牌正通过“体制革新+技术突破+市场验证”的三重路径,构建起资本认可的“确定性”优势。而新势力车企若想突破融资困境,必须从“讲故事”转向“练内功”,在核心技术研发、盈利模式设计及全产业链协同上实现突破。

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已进入“深水区”,资本流向的分化不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,更是产业升级的必然。对于新势力而言,唯有摒弃“烧钱换市场”的粗放模式,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,才能在资本市场的“寒冬”中存活;而对于传统车企转型品牌,如何将“国资背书”转化为“市场竞争力”,将“融资优势”转化为“盈利实绩”,仍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。

 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抢眼,销量高达10.1万辆,同比猛增233.9%,市场渗透率更是冲破了85%的大关,其市场排名与去年同期相比跃升了14个位次。在产品布局上,奔腾小马这一明星车型上市一年来累计销量已超过11.9万辆,而悦意序列下的双子星车型在上市三个月内交付量就超过了1.6万辆。这得益于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的产品策略,使得“资金-技术-市场”的良性循环逐渐稳固。

传统汽车制造商旗下的转型品牌之所以能赢得资本的青睐,关键在于它们在渠道拓展、生产制造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底蕴。这些优势不仅是“产业协同”和“强强联手”的基石,也是新兴车企在短期内难以模仿和超越的“壁垒”。

依托中国一汽多年的技术积淀,一汽奔腾能够迅速整合资源,攻克关键技术难题,与合作伙伴共创双赢局面。比如,通过长春和盐城两大基地的数字化升级,以及超光架构、星驰底盘等创新技术平台的构建,一汽奔腾得以更好地吸收地平线的智能化技术,推出既具科技感又保证品质的产品。同时,借助一汽集团成熟的供应链网络和大规模采购的议价能力,一汽奔腾与江苏悦达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中实现了紧密的协作,不仅巩固了成本优势,还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,从而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,实现品质上的突破。

资本市场以85.5亿元的实际投资,表达了对一汽奔腾改革路径和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。这种信任,与那些仍在为资金筹措而奔波的新兴车企形成了鲜明对比,也预示着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:具备技术、产能和市场优势的传统转型品牌与头部企业将成为主导力量,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新兴车企,则将更快地被市场所淘汰。

责任编辑:宋姗姗

扫码分享文章